哇叽小说 > 百合耽美 > 汴京食滋味 > 【正文完】
    第64章 十三香小龙虾


    自打先前与沈记衣料那一役后,潘楼与沈记的背后关系被有心人士巧妙地扒出。


    此前本就与之有竞争关系的几家酒楼纷纷下场,在明里暗里的针对之下,潘楼生意大损,原先组建的外送团队作鸟兽散。


    据说因为组得仓促,连契书都没签,走时,那些闲汉们拿不到工钱,把分配的衣裳、驴子分而取走,叫那潘楼的掌柜消沉了好一阵子。


    而知味食肆,因为规模太小甚至入不了那些大酒楼的法眼,更有沈寻差人,以云氏衣料的名义暗中保护,坐收起了渔翁之利。


    夏季最火热的日子来临。


    江知味的食肆每日宾客满座,尤其到了麻辣、酱香烤鱼上新的宵夜场,更是根本坐不下。好在早前做的号牌派上了用场,等着吃鱼的客人们都取了号牌,在门前排成一溜长队。


    临时等位的小板凳坐完,后头那些站着的客人,把李记食店的门前都包围了。


    李记食店不做宵夜,但今日的李掌柜,却站在门前,大大方方地帮江知味照看客人。


    他的鸭货店老早回本,每日给他添了不少进账,这会子看江知味就跟看财神爷似的,哪有一开始意欲砸场子的那股嚣张劲儿。


    江知味在后厨忙,沈寻在旁,在陈虞婶的指导下学着劈柴。动作笨拙,胜在态度端正、勤快认真。


    他们在一起的第二日,就开诚布公,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食肆里的众人。


    薛莹一副吃瓜吃爽了的餍足神情,抓着薛虎的胳膊,一个劲地嗷嗷直叫。薛虎被抓痛了也不顾,只咬着牙,闷声不吭,似老龟入定。


    一个咋咋呼呼,一个情绪稳定。江知味有时候都觉得,他俩要是能凑成一对也挺不错。


    但变故发生在陈虞婶的儿子到食肆里接她那日。


    刚下过一场瓢泼的雷雨,地面上坑坑洼洼泥泞难走,怕陈虞婶一个人走不到他们每日相聚的桥头,陈一撑伞到店中,碰见了一个人在大堂中拨算盘算账的薛莹。


    两人就那么电光火石地看了一眼,双双看对了眼。


    此后陈一每日早起都送陈虞婶到店中,到夜里把她接回去,又会多多停留。


    店里也多了许多新鲜的木头做的小玩意儿,撑伞小人的木头摆件、不倒木翁,后来多了一个打磨得亮晶晶的木算盘。


    最后在他俩关系升温前,送来的是一对刷了彩漆的交颈鸳鸯,被薛莹放在床头,每日起床一看见,就痴痴地笑个没完。


    薛虎也挺替薛莹高兴的。他俩的名字本就像兄妹,加上薛莹没有家人,在江知味的提议下,他们结拜成了义兄妹。


    搞得陈一每回来时,都得巴巴地喊他一句“大舅哥”。之后便见薛虎原本严肃且淡定的脸上,瞬间浮起灿烂的笑意。


    *


    这日,江知味照常在食肆中忙碌。


    其实早前,在刚把知味食肆开起来不久,她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她去了铁屑楼,花了一些银钱,请那铁屑楼的犹太掌柜帮她从外头引进一样彼时大宋还无人见、无人听闻的物种。


    那东西被悄悄地送来,悄悄地养在了程磐谷的池塘间,就是那位先前为她供给莲藕的小贩。


    在江知味的指导下,程磐谷把那东西养得又肥又多,如今就出现在了知味食肆的餐桌上。结着红厚的硬壳,肉不多且纤细的钳子高举着,在彼时的宋人眼里看来,古怪、新奇,许多人不知道该怎么下手去吃。


    却热气腾腾,端上桌时就有馥郁的鲜辣味,更是添了十三香的缘故,那辛香味层层激荡,像浪一样,被夏日款款的晚风,推到了食客的鼻息间。


    食肆的显眼处,贴了许多张“小龙虾食用指南”,带文字、图解,还是那熟悉的画风,显然是沈寻的手笔。


    而那些原本冲着新奇落座的食客,也都被小龙虾的魅力深深折服,无论是麻辣、十三香,还是清蒸龙虾蘸秘制料汁,都成为了汴京城夏夜里令人难忘的滋味。


    知味食肆的名声在小龙虾之后彻底打响,隔三差五有人来商谈合作。那鸭货加盟店都多开了两家,分别位于内城的南、北角,再来一家,可就把汴京城的东南西北中都攻陷了。


    就在这天,在江知味以为又是合作上门时,撩开帘子,见到了神色落寞、一言不发坐在大堂中的宽婶。


    宽婶穿得一身黑,鬓边还簪了白花,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家里办丧事的穿着。


    江知味吓一大跳,迎上前,却见宽婶老泪纵横,边哭边笑道:“江娘子,我终于解脱了。”


    没人想到结局会是这样。宽婶与李浦的和离一直谈不妥,李浦气急,又想打人,却因为身子需乏刚抬起手来就悻悻放下。


    宽婶以为,那晚他如从前一般宿在外头,没想到第二日、第三日过去,都没见着李浦回家。


    第四日,衙门的人来找她,说是从蔡河里捞上来一个人。那人正是喝醉了一头栽到河里再也没起来的李浦。


    李浦早年在汴河边上做纤夫,凫水功夫了得,若非吃了太多相克的吃食身子太虚,按说不至于这样。


    宽婶觉得是自己害死了李浦,消沉了好些天。但在这日天光大亮,看见学哥儿肩上托着柔姐儿踩着晨曦归家,手里还拿着一大袋刚出炉的肉花卷,面上笑意荡漾时,突然就觉得,她该高兴,该振作起来的。


    宽婶仰头:“江娘子,我想来问问,店里还缺人手吗,我能加入吗?”


    “缺,缺得要命。”


    这是大实话,尤其小龙虾上市后,薛莹和薛虎忙得焦头烂额,连王婶都来帮着点菜、上菜。


    甚至陈一每天夜里,都来食肆里打白工收碗、擦桌,但还是很忙,一到散客,一群人就跟霜打的茄子似的,都累蔫了。


    于是店里又多了个孩子要带,六个了,凑在一起都是魔丸,闹腾得紧。好在容双的女儿自三月间生下来后,她闲着也是闲着,就到店里专程照看这些小的。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江暖在某一个秋季的早晨,把家里的猫狗都打包了带到食肆。


    猫狗都大了。


    刘海不负众望,长得威风凛凛,虽是个母狗,体型却硕大,体重奔着八十斤去,站起来双手一抬,能搭上江知味的肩。


    她头上的黄白刘海花纹,自她大了以后,就像是大将军头上的头盔,往门前一站,那双绿豆小眼滴溜溜地扫视过往行人。


    好在性格十分温润,从不主动追人、扑人,唯一爱好,就是和翠嘴隔空对骂,她嗷一声,翠嘴“呆瓜”一句,再“嗷”一句,翠嘴扭身,把屁股挤到红木鸟笼外,瞅准了她的脑门发动鸟屎攻击,叫“臭婆娘”。


    这时候的刘海,就会很嫌弃地把脑袋甩干净,把两只猫从后院叼到檐下来,喵喵喵旺旺旺地叫个不停,一听就骂得很脏。


    客人们看了都直笑,不失为食肆门前,一道与众不同的风景。


    至于家里的驴子,江知味也是后来才发现,沈寻说的没错,他那头巨鼻大驴,的确“爱”上了她的家驴。


    早晨骑出来一头,双方都会出现分离焦虑。夜里回家,他俩就腻乎乎地吃在一处,睡在一处,完全不把周遭看呆双目的一群人的当回事。


    江知味想想算了,俩公公,对食去吧你俩,只要不耽误干活儿就行。


    冬日又临,江知味再一次找上了孙牙人。


    要知道,知味食肆的前身是山子茶坊。这茶坊一共四进,当初她经费有限,只租了一半,另外一半,被别人租去成了一间衣料铺子。


    随着沈寻那头的进展愈来愈好,不仅改制得到了当朝宰相的支持,他放出的另一条暗线,也就是云氏衣料,也一日日地在汴京城中盘根错节。


    那云氏衣料明显上的掌柜是小苑的管事卢伯,借由先前沈万山囚禁沈寻的契机,一点点将沈记衣料中本属于云氏的部分悉数拿回手中。


    虽不至于赶尽杀绝,但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沈记在汴京城的版图发展。


    好巧不巧,江知味隔壁的衣料铺子,从一开始,打出的就是沈记分店的名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纷争中,店家关门跑路,留下空荡荡的铺子,给了江知味一个大好的机会。


    *


    又是一年冬日,知味楼在知味食肆的基础上拔地而起。


    没过多久,沈寻的好消息传来。官家听得朝臣的建议,不日将着手改制一事。沈寻也跟着更加忙碌了起来,与江知味,都有大半个月没见着面了。


    双方都在各自的前路上奔忙,一个为了小家,一个为了大家,能够殊途同归,都觉得难得,也格外珍惜。


    与此同时,在春意满园、知味楼开张的那天,江大睁开了眼,以极为缓慢且别扭的姿态,一个人,从床榻上艰难地坐了起来。


    他是想下地的,可躺了这么些时日,身上的皮肉早就变得比豆腐还要绵软,堪堪移动了一步,就重重摔倒在地,闷哼一声后发现,这嗓子,也跟着一并恢复了许多。


    得知这事的江知味,在知味楼的开业仪式后兴奋地跑回家。


    一家人连人带猫带狗带驴地拥在一处,喜极而泣。


    难得有空休沐的沈寻,在江家小院的门外,想起头一回来送慰问钱时的避而不见,咬咬牙,侧了身,越过门槛,走进了院中。


    江大见到沈寻,又看到江知味面上的羞赧,即便双方无言,也明白了一切。


    他笑着说:“知姐儿长大了,往后要是出嫁,爹爹可是要哭的。”


    江知味笑着:“能嫁到哪儿去,左右觅之的小苑与知味楼隔着不过一条街,今日想去那个家,明日再回这个家,多方便呀。”


    “这就打算嫁去别人家了?”江大不禁嗔怪,“那不行,这个准女婿,你爹我可得好好考察考察。”


    留给江大当面考察的机会不多,沈寻实在太忙了。


    光改制一事就没完没了地折腾了大半年,后来他升官,接了大理寺尹大卿的班,成为了大理寺的沈大卿,也如愿重启当初的各项案件。


    不查不知道,原来人贩案牵扯甚多。王公贵族、当今朝臣、商贾小贩,多的是位高权重的,为了一己私利,以权谋私、推波助澜。


    后来听王相说起才知道,那些不了了之的案件,也并非官家的一家之言。而是牵涉太多,怕惹得朝局动荡,才不得不以那种镇压的方式,大刀阔斧地解决了本该合理发展的一切。


    而沈寻他们提出的改制,恰好如一卷滔天的浪头,猛烈地袭来,打得背后虎视眈眈的那些人搓手不及。


    更因为他发动的朝臣众多,与人贩案的那群形成泾渭分明的两个派别,甚至人数更多、威慑力更大,才叫官家得获良机,将朝中及民间潜伏的硕鼠,一个一个地揪出。


    其中一人,便是当初欺负薛莹的老头。听说他那食店里,还卖病死的鹌鹑肉。本以为物美价廉,没想到人和那鹌鹑肉一样,都腐朽、发臭,就该如过街老鼠。


    他被游街示众的那日,薛莹抓着陈一的胳膊,激动得涕泗横流。就该拳打老流氓脚踢腌臜物,恶人有恶报,老天当真对她不薄。


    人贩子的老巢被剿。那些没来得及卖出为娼、为妓、为质的得以解脱归家,而那些早前丢失孩子的家庭,也组成了一波新的民间力量。


    官民合力,铺下天罗地网,但凡心存一丝希望,无论天南海北,都要一刻不停地寻找下去。其中一人,就是痛失爱子的孙五娘。


    她振作起来,郑重地将小孛萄托付


    给了江知味他们。


    自打孙五娘踏上漫漫寻子路后,小孛萄就和江暖他们一道吃住,都在知味楼里,一起读书,嬉笑玩闹。


    或许会有那么一天吧,江知味心想。


    孙五娘带着孙鹰,从遥远的天边回来,一家人团聚,如他们一样,守着简单却隽永的幸福。


    一辈子,长长久久。


    ——正文完————


    作者有话说:完结啦完结啦,应该不会有番外了。


    这本算是体会到了,最痛苦的就是这个第二本。一开始创作的激情褪去,加上中期三十章左右开始崩大纲,□□奔式创作,然后开始数据下滑,发现这本问题依旧不小,到后来渐渐写得苦不堪言。QAQ


    好在我的性格真的像小强一样,顽强、坚毅、不倒!我不觉得一点点小挫折可以打倒我,毕竟咱是立誓要成为五星作者的人呢。有目标才会有动力,之前病得爬不起来的时候,就是有这个心锚在,我才一点一点好起来,恢复到了可以继续创作的程度。


    接下来我依然会继续努力,但是可能会换一种方式。写了两本带感情的剧情流,我发现这个好像不是我的舒适区,我在建立人设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向内扒、向内求,比较喜欢剖析人物内心,最近也做了很多功课,感觉这个思维方式更贴近感情流,所以下一本暂时不开《大宋山食店》了,应该会开一本现代组的感情流破镜重圆文试试水。


    文案等我想好了再抬,我要纠结一下要不要全文存稿再发,感觉自己心态不好,容易受数据影响。


    再加上行文节奏的问题,多存稿多修改可能会好一些,想给宝宝们最好的看文体验。


    这期间我也会好好吃饭好好锻炼身体,以后日六、日万,把宝宝们喂得饱饱的,感谢支持我的每一个读者,祝大家健康、快乐、暴富、永远不缺十八岁男大。


    再见啦,再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