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叽小说 > 古代言情 > 被嫡姐换亲之后 > 第 93 章【VIP】
    苦果


    ——你自恃聪明, 也别把别人全当成傻子。


    纪明达深深记得这句话,铭心刻骨,不曾有一日忘记。


    这是梦里, 崔珏指责她的言语。


    ——就算把自己当傻子, 也别以为满天下都是由你糊弄的傻子!


    这是温从阳现在讽刺她的话。


    纪明达额头刺痛。她眼前也开始模糊。温从阳嘲讽的神情与崔珏冷漠的双眸似乎重合,连两个人的声音也合为了一道。


    “也别把别人全当成傻子。”


    “也别以为满天下都是由你糊弄的傻子!”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分明是天差地别的两个人,却会对她说出如此相仿的话。


    纪明达浑身忽然没了力气。


    她捂住额头, 缓缓蹲身。


    这样太不体面了,太不体面了……她不当在温从阳面前如此, 他们还在争执。


    但她站不起来。


    “奶奶、大奶奶!”


    王嬷嬷顾不得别的,冲进来搂住纪明达:“奶奶、奶奶,你怎么了!”


    她怎么了?


    纪明达很想回答乳母。


    她想说,她没什么, 只是头晕、头疼、四肢乏力, 应是被气的, 躺下歇歇就好。


    可她说不出话。


    她眼前又闪过很多陌生的场景。


    有她和崔珏身着婚服,在回廊下对峙。


    还有纪明遥与温从阳身在边关军帐内,围炉夜话——温从阳凑近纪明遥, 似乎是想亲近, 却竟被纪明遥巧妙躲了过去。


    她想看清,她想听见!


    可这些场景只如流水清风一般,从她眼前划过, 并不停留。


    纪明达眼前一黑。


    失去意识前, 她听见温从阳不耐而随意的声音:“快去请个大夫, 好生诊治, 别吓着了太太……和孩子。”


    孩子。


    纪明达想,孩子。


    她的孩子。


    ……


    大夫诊断, 纪明达是产后尚未恢复完全,便怒则气上,气恼过度,所以昏厥。


    他先施针,又留下一副药方,让按方先吃三日,不见效再换方。又说,吃药调养还在其次,最要紧的是静心安养,不能再大喜大悲,否则,吃多少药下去,也是白填而已。


    王嬷嬷忍泪送走大夫。


    温家没了爵位,大爷只是捐的千户,也没实职,是不好再有个小症候就请太医来家了,这位已是现下能请到的最好的大夫。


    若奶奶还在安国府,又哪里愁请不来好太医?


    大爷又撂下话就回书房去了,连陪大夫给奶奶诊治都不肯!


    王嬷嬷守一时奶奶,又看一会哥儿,又亲自去茶炉子上看药,把全院子人都支使起来。


    原来在理国公府服侍奶奶的人,有一半都不见了,说是叫太太放走了几个,卖了几个,还有打发去庄子上的。


    太太当家,要怎么处置下人都应该,奶奶是小辈,应当听命。奶奶陪嫁来的二十来个人都还在,也够服侍。


    这可院子里人留人去,只是太太的主意,还是有李姨娘的意思?


    她问不出来。


    王嬷嬷看向前院书房,又扫视奶奶的新院子。


    只看这房舍,奶奶就已经够委屈了!


    一更,纪明达转醒。


    她第一句话就是找孩子。


    王嬷嬷忙叫奶娘把哥儿抱来给她看。


    孩子一切安好,睡得正香。


    纪明达亲了亲儿子软绵娇嫩的脸蛋。


    温从阳竟情愿不要这个孩子。但,无妨。孩子是她的。她不会不要他。


    “只要我一日还是温从阳的原配嫡妻,是这温宅的‘大奶奶’,”她深深呼吸,对乳母说,“这孩子就一日是温家的长子,谁也夺不去他的身份。”


    “奶奶!”王嬷嬷欲言又止。


    她到底让所有人出去,独自劝奶奶说:“可奶奶就做一辈子‘温家大奶奶’,又有什么意思?我看这里,太太是不会再向着奶奶了,大爷又是那个样,奶奶在这是无依无靠,只能在这小院里守着哥儿。我从小儿看了奶奶十九年,便不说拿大的话,只说奶奶好,就是我好,奶奶不好,我也不好,我便要问奶奶一句:为什么不干脆和离,再——”


    “和离之后又怎么样?”纪明达反问,“我是带着孩子再嫁,还是真把孩子留在这,留给温从阳和李如蕙?”


    王嬷嬷不敢说。


    “便是我带了孩子回家,不再成婚,只守着他过,可他到底是温家的血脉!”


    纪明达一手拍向枕头:“我让开位置,不正是成全了温从阳,让他能再娶一房正妻,夺去孩子的名分!”


    她又气得面色红涨。


    王嬷嬷慌了神,忙说:“是我一时糊涂了,没想周全!奶奶快别管我的胡话了——吃药吧?身子最要紧!”


    纪明达缓缓抚向自己胸口。


    是,身子最要紧。


    她气坏了自己,岂不只叫温从阳和李如蕙高兴。


    她这就逃回家里,又岂非只让四妹妹、徐三妹妹和各家亲友看笑话!


    孩子还小。


    这日子,就且过着看!-


    待纪明达身体好转,温从阳与她一同去祭拜了祖母。


    两人没再争执。甚至没有交谈。


    温从阳每日只歇在书房,从不踏入纪明达院门。


    何夫人也不要她服侍,每早请安后,便叫她自去歇息。


    温从淑已被何夫人送回广川侯府上学,由荣老夫人和广川子夫人抚养,仍让她以侯府小姐的身份对外见人、交际。


    李如蕙并不到纪明达身边侍奉,甚至连早晚请安都无。


    这原是理国公府还在时,纪明达为自己清净,特地开恩准的,现今却被反过来给她添堵。


    她也只能暂且忍下。


    温息上路流放之前,纪明达随温从阳去见了一次舅舅。


    温息劝她和离回家。孩子留下也好,带走也好,都随她,不必留在温家吃苦。


    纪明达却更坚定了留下的决心。


    她这就走,不但对不起孩子,更是对不起舅舅,也对不起去了的外祖母!


    刑部大牢两人同入探视不易。李如蕙每次随温从阳出门,都只在牢外车内等待。纪明达去过一次,便没再等到机会。


    六月末,温息被押送上路。


    温从阳带上数个家仆,一路同行侍奉。


    何夫人便紧阖家门,减少人员出入,专等儿子回家。


    李如蕙已提早三日,搬到正院陪伴。


    纪明达无有疑议。


    也好,也好,就让她们亲近去。


    待温家能重新开门,与各家往来那一日,能撑住温家仅存颜面的,还是只有她纪明达!-


    扬州七月的风依然灼热。


    三伏天气,正午,连河边柳旁都少见游人。


    城东沈家,沈老大夫妻头上的汗、眼中的泪,更快聚成新的运河,只恨不能载着他们快去京里、去河南,给纪淑人跪下赔罪!


    谁能想到,老二竟真带老三寻到了大妹妹的踪迹?


    谁能想到,大妹妹虽已没了,却留下一个孩子,便是既有菩萨心肠、又有雷霆手段的纪淑人?


    谁能想到,崔御史竟能上奏弹劾国公府,惹得天子龙颜震怒,当朝就让一个国公府夺爵下狱?


    谁能想到——


    他当年卖了大妹妹逃到扬州,又在扬州做起生意发家的事,竟已传遍了全江南!


    现今,扬州人人称颂纪淑人为母复仇,夸赞老二老三不畏艰辛、不怕送命,奔波入京寻找姐姐,还把这事编成了戏文——戏里骂的头一个是理国公府,第二个就是他们沈家!


    骂他,赚回万贯家财,却丧了良心,只顾用亲妹妹的卖身钱享乐,却把亲妹妹的死活全抛在后头!


    上月,郑家提了退亲,不娶沈家女儿了。


    这个月,铺子也要开不下去,竟只能停业关门。


    “幸亏赔得还不算太多……”沈老大之妻算完账又抹泪,“咱们把铺子盘出去,回乡下住吧!也不缺衣少食,还省了见天受人白眼!”


    她抽抽搭搭:“现今连咱们的丫头去买菜,说出是谁家人,人家都不肯卖了!”


    “那孩子们的亲事怎么办?”沈老大一下一下捶着桌角、擦着汗,“回乡下住,又到哪去请好先生?真叫他们一辈子缩在地里?”


    他活了这三十来年,一共就养下四个孩子,一个闺女,三个儿子。


    闺女是最大的,今年十六岁,正该出嫁,就遭退了亲。


    三个儿子,一个十三,一个十一,一个五岁。前两个正是读书进益的年岁,近几个月,却连学都上不安稳。


    “还是得去求求纪淑人。”沈老大站起来,“娘不是还给外孙子外孙女留了针线东西吗?快找出来!”


    “你真要去?”沈老大之妻不愿意,“你这一去,家里就剩我和孩子,真有个意外,你是想回来给我们哭坟?”


    沈老大便犹豫。


    他媳妇卫氏又开始抹泪:“这戏文至多唱上两三年,也就过去了!咱们就当去乡下散两年不好?纪淑人又恨着咱们,或许见了你,也想法子把你下了狱,又叫我和孩子们上哪去哭!”


    沈老大动摇了八分。


    “先、先给老二写信吧!”他坐回去,“看老二怎么说……”


    他又忙忙地定下主意:“你先快收拾东西,咱们预备搬家!”-


    中泽离江宁共一千三百余里。每一两个月,纪明遥和邹太医会通一次信。


    她第三次收到邹太医的信,正在七夕当日。


    沈家之事竟被编成戏文,在她意料之外。沈家现状,也比她预计得更坏。


    但这只是沈家该受的苦果。


    被人说几句实话又不会丢命,只是本就不属于他们的东西离开了而已。


    他们还有房、有地,甚至有下人服侍、有绸衣穿着、有鱼肉入口,不比死了强得多?


    写好回信,纪明遥瘫在榻上摇扇子:“想吃西瓜。”


    天灾才过去两个多月,中泽用以纳凉的坚冰难得,若从开封运来冰块,崔家虽花得起这个钱,又太显张扬奢侈。她索性减少用冰,不算太热的天气,都只用扇子和井水取凉。


    崔珏拿过罗扇,替她轻轻扇风:“才吃过甜瓜,再吃西瓜,对肠胃不好。过两个时辰,晚上再用?”


    “也行。”纪明遥勉强答应。


    崔珏轻笑,俯身在她耳边:“嫂子不许令嘉多用点心时,令嘉便是夫人这般情态。”


    纪明遥眨了眨眼。


    “可嫂子教令嘉时,会哄孩子听话。”她侧过身,正对崔珏的容颜,也笑,“你准备怎么哄我?”


    罗扇摇动慢了些许。


    崔珏凑得更近。


    “明遥。”


    他微哑的声音丝丝缕缕缠绕过来,让纪明遥身上起了一层薄汗。


    他嘴唇覆上她的,在唇舌交缠中,含糊溢出一个字。


    “乖。”


    ——


    纪明遥“乖”了半个时辰,又“不乖”了一个时辰。


    沐浴后,重换一身衣裙,便已入夜。


    晚风稍有凉意。七夕星河流灿,崔珏请夫人至庭中同赏夜空。


    他蹲身,在夫人裙间系好香囊,以免蚊虫烦扰。


    纪明遥也拿起他的香囊。


    崔珏起身,她便待给他系。


    但崔珏立刻阻止了她蹲身的动作,自己垂首系在腰间。


    纪明遥想起去年夏天,也在七月,七夕之前的几日。


    令欢生辰,他们在正院用了家宴。她多吃了几杯酒,有些醉了,拖着崔珏走得很慢。


    崔珏把自己的香囊给了她。


    她也想把她的香囊给崔珏。


    她问崔珏,要她帮他戴吗?崔珏说不必。


    “去年你就不要我帮你戴香囊,或许是我醉了,你怕我站不稳?”纪明遥好奇问他,“为什么今天也不要?”


    她都蹲下一半了!


    崔珏喉结微动。


    “夫人不当对我俯身……蹲身。”他耳根血红,声音极轻,“尤其,还有旁人。”


    纪明遥呆。


    纪明遥懂了。


    纪明遥的脸变得和他一样红!


    她、她还从来,没和崔珏那样过。


    但,崔珏每次都对她那样。


    就在几刻钟前,她还被那样到……流泪了。


    “我、我——”纪明遥目光垂在他腰间,又立刻移开,“我——”


    “夫人不需、不需那般。”崔珏攥住她的手。


    他微微弯身,遮掩变化,轻声问:“出去……吗?”


    “走、走吧!”纪明遥手背轻碰自己的脸。


    太热了。


    出去……凉快凉快-


    八月末,水稻丰收。


    中泽、广阳两处水坝亦已竣工。


    九月末,工部右侍郎奉命来至中泽,验收工程。


    已在深秋,天气转寒,骑马更冷,纪明遥便不再跟随崔珏往来两地。


    ——她已能在马上赶路两个时辰不休息了!


    半月后,工部右侍郎回京复命。


    十二月初,京中旨意抵达中泽:


    令崔珏年后回京。


    “一年过得好快。”


    纪明遥对崔珏感叹。


    “这还是我第一次在京外过年!”她又笑着亲他,“就咱们俩过年,不用入宫朝贺,也没太多应酬——”


    清清静静的。


    真好哇!


    夫人高兴,崔珏亦心中欢喜。


    这将是他与夫人一起过的,第二个新年了-


    京城,上阳宫。


    刘皇后匆匆赶至紫宸殿。


    殿外是鹅毛大雪、朔寒北风,殿内仍温暖如春。可皇帝的神色却似寒冰坚硬。


    “善思……竟给齐国侯求情,”他看向皇后,“说,新年将至,齐国侯被禁足,亦将满一年,必已深知过错。求朕在新年前解开禁足,许他过个好年。”


    刘皇后心口一跳。


    “六皇子与齐国侯是亲舅甥,又自来亲近——”她谨慎开口,“六皇子又年幼,一年不见亲舅舅,自然想念。他能到今日才对陛下开口,已是不易了。”


    “年幼。”皇帝重复这两个字。


    “再过半月,便已八岁。”他问,“八岁的孩子,在民间都能替父母挑水做饭、分担家事,何况在天家。他已入上书房两年,如何还能以年幼开脱!”


    尽力压住气恼,他笑道:“我方才问他:齐国侯被禁足、罚俸,是因约禁下人不力,纵使豪奴欺压勒索百姓,强买田地,乃至伤人性命!朕已轻放。若还提早解他禁足,如何与天下人交代?”


    “他说,他说——”皇帝一字一句念道,“‘父皇乃天下之主,天下万民都是父皇的子民,听从父皇之命。父皇为百姓严惩国舅,已是明君之举。只是提早一月解禁,想来并不要紧’。”


    他笑着拍向身下龙榻。


    刘皇后理解陛下的心情。


    若是她的孩子在相仿的年岁说出这些可笑愚蠢、轻视臣民社稷的话,不必陛下发怒,她早已让他们知道教训!


    但六皇子不是她的孩子。


    他是先皇后之子。


    所以,刘皇后继续劝道:“或许这不是六皇子本意,是有人教唆?”


    “谁会教唆他!”皇帝冷笑,“朕已把他身边的人筛选数次,早无一个齐国侯安插的细作!这些话,只能是他自己真实所想!”


    刘皇后不再出言劝慰,只安静陪伴。


    “朕已准了他所求!”皇帝冷声说,“就许他们过个‘好年’!”


    握紧皇后,他坚定决心:“年后大朝,朕便要立秦王为太子!”


    “陛下!”


    刘皇后盈盈起身。


    她躬身拜倒,未替长子谦虚推辞,只仰首说:“只盼他不会辜负陛下!”


    “你起来。”皇帝起身扶她,“快起来。”


    他胸口的恼怒与失望渐渐褪去,取代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悦与释然。


    “终于到了这一日。”他说,“朕,总算没有辜负这江山社稷。”


    帝后二人温存片时。


    “或许是我杞人忧天,”刘皇后提醒,“禁军后军指挥柴生烨,早与安国公结为姻亲,还有九月新调回的京营指挥马峻,正是齐国公当年最信重的旧部,与齐国侯有叔侄之情——”


    “朕都知道。”皇帝轻松笑道。


    刘皇后便不再多言。


    她心中也一松。


    看来,陛下是想趁机一试忠奸。


    好啊。


    如此,便不需她再费力了-


    齐国公府、安国公府等五家解除禁足的第二日,温从阳回到京中。


    父亲定要他回京陪母亲和纪明达过年,不许他多留。他只得返回,将下人留给父亲使唤,约定明年再去探望。


    父亲流放之地的军士,似乎不善。


    温从阳忧心数千里,回到家中,见过母亲和爱妾,便先睡足了一日。


    待他醒,便得知纪明达从安国公府回来了,想见他。


    是该见一面。


    他穿衣,安顿好如蕙,独身来到后院。


    纪明达还是那样没变。粉光脂艳,端庄含笑,虽然只是个五品捐官的妻子,也过得像国公府的大奶奶。


    她怀里的孩子长大了不少。


    他不看纪明达,只仔细看了看孩子:


    长得倒像父亲和姑母,尤其像姑母,应被养得不错,眼睛乌溜溜的,不怕人。


    这是他的孩子不错。


    更是他每月吃药,忍着屈辱与纪明达行房有的孩子。


    “他与纪明达有个孩子”这个事实,又让温从阳感到恶心。


    “安国府解了禁足,能正常出入了。”纪明达却忍不住盯着他黝黑而瘦削的脸,“还有半个月过年,我想问你,家里年酒,你会与我同去吧。”


    他这张脸,现在的肤色,与那日闪在她眼前的景象太过相似。


    纪明遥为什么躲开他的亲近?


    她又是为什么在大婚当日,只和崔珏在廊下对峙!


    她梦不见。


    她只能疑惑至今。


    温从阳当然知道她在注视。


    他厌烦这样审视入骨的目光,便快速说:“自然要去看望姑母。”


    “你若没别的话,我就去了。”他也不再看孩子,“外面还有事。”


    “你!”纪明达深呼吸,“大爷慢走。”


    温从阳毫无留恋地转身。


    门帘合拢。


    纪明达僵直脊背,看向门扉半晌,忽然弯下了腰。


    她将脸贴在孩子的小脸上。


    王嬷嬷立在一旁,不知还能怎么劝。


    她只好先遣走旁人,看奶奶抱着孩子落泪。


    “嬷嬷……”


    半晌,纪明达嘴唇微动:“我想,我想……”


    她想回家了。


    她想和娘在一处。


    她想娘如昨日一样抱着她,哄着孩子,说说笑笑。


    她受够了这安静的院落和独自一人、没有尽头的白天黑夜。


    她想、她想——


    咸涩的眼泪滴在孩子唇边。孩子伸出舌头舔了舔,苦得大声哭起来。


    纪明达和孩子一起放声大哭。


    原来、原来,她竟期待有人陪伴!


    原来,去年……七夕,她并非不愿看那些有情人,她是、她是羡慕!


    她竟是羡慕!


    可她何必如此!


    她本应无意情爱,专心教导温从阳成材,看他立功封将,得以夫贵妻荣,方才不负这一世出身尊贵、天姿出众——


    她不当羡慕!-


    解禁第三日,齐国侯入宫探望六皇子。


    六皇子从殿中一溜烟跑到宫门,扑进舅舅怀里。


    齐国侯也和从前一样,一把将他掂了起来!


    “舅舅瘦了!”六皇子眼圈发红,“舅舅,你吃苦了!”


    “有你挂念着舅舅,舅舅就不苦!”齐国侯用胡茬蹭外甥的脸。


    六皇子又哭又笑。


    齐国侯抱着外甥走回殿内。


    扫视一眼,他便看清,从前服侍殿下的许多旧人都不在了。


    陛下竟对六皇子提防、苛待至此!


    终于到他舅甥二人独处时,齐国侯在六皇子耳边开口。


    “善思,”他唤出六皇子的名字,疼爱、低柔地问,“想不想让舅舅再也不用受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