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第二百六十一个老祖宗很骄傲


    霍去病的话实在是太狂妄, 也太过头了。


    对于杀俘杀降这种事,卫青是不愿为之的。


    听到自己的侄子要这么做,卫青当然也要阻止。


    否则的话, 他们又和那后金人有什么区别呢?


    霍去病撇了撇嘴,虽然不是很赞成, 不过到底是自己的舅舅,在朝堂上还是要给他这个面子的。


    反而是刘彻哈哈大笑了一番:“朕的冠军侯是当真能为朕排忧解难的啊,不过朕倒是以为, 现在那块地方,有没有二十万人都很难说。”


    确实。


    后世人口的数量,那肯定是要比现在的强的。


    后金那块地方的人口增长, 也肯定是比现在要多的。


    别看明朝的时候后金已经可以入主中原了,现在那块地方,能凑个两百人就不错了。


    所以比起全杀了, 刘彻更想要先将那块地方占下来, 然后让人过去。


    至于那块地方的人如何一心向汉, 这倒是一个麻烦的地方。


    他是想杜绝这样的情况出现,但是却不是很想用屠杀的方式。


    刘彻可不承认自己是个滥杀的暴君呢。


    所以如何一劳永逸, 才是刘彻要思考的问题。


    李世民同样是这样的想法。


    他可是对华夏、夷狄都爱之如一的,所以无论是汉人去屠戮蛮夷,还是蛮夷屠戮汉人,李世民心情都不会太好。


    虽然这个皇帝不是出自他们大唐, 可是这种心痛也是一样的。


    那可是二十万的人命啊……


    李世民捂着胸口, 觉得如果是那个朱元璋,应该也和自己的心情差不多了。


    “陛下。”房玄龄上前道, “从陈姑娘的话中不难看出,虽然在有皇帝的时期, 番邦蛮夷降而复叛,叛而复降。


    首鼠两端,态度暧昧。


    可是在陈姑娘自己的那个年代,却没有了这个忧虑。


    这其中到底是为什么,恐怕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杜如晦摇头:“何止是深思,还要我们下定决心才是。”


    其中有许多东西,必然是要朝廷这边放弃的。


    不过他相信,李世民有这个魄力。


    只是这世家也是一个麻烦事啊……


    *


    武则天也同样在思考这个问题。


    只不过她咨询的人选便是自己的女官团队了。


    她身后的女官并不是只有上官婉儿一个,这次借着天幕,基本全让她带到朝堂上来了。


    看着以上官婉儿为首的女官们和以狄仁杰为首的传统男性官员们唇枪舌战,武则天心情非常舒畅。


    虽然开始的时候,男官员们无论是表情还是其他什么,都显得很不服气,可是现在,在讨论的时候他们也不会以性别为由攻击对方了。


    当然,武则天绝对不否认,如果是一些素质更低下的人来的话,说出来的话定然不会太好听,甚至会说一些难以入耳的污言秽语来。


    可是她面前的这些人,那都是经历了千挑万选,万军从中过独木桥而来的。


    素质自然非同一般。


    甚至在许多人,比如狄仁杰眼中,她还看到了赞赏。


    那是对另一个性别的认可,而不是简单的对她们能力的认可。


    *


    【这个时候,明王朝内有农民起义,外有清虎视眈眈,可谓是内忧外患一大堆。


    朱由检于十月十三日起用正在守制的杨鹤之子杨嗣昌为兵部尚书,崇祯十一年六月拜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仍管兵部事,


    他可谓是将解决内忧外患、中兴大明王朝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针对农民起义这边,杨嗣昌提出的战略是“四正六隅十面网”,


    也就是由五省总督和五省总理负责剿杀。


    五省总督仍然是洪承畴,而之前的五省总理卢象升自丙子之变后就调任北方,接替他的王家祯是无能之辈,杨嗣昌推荐平息海盗有功的两广总督熊文灿出任五省总理。


    到了崇祯十一年,这种战略收到一定成效,西北面的起义军在洪承畴和孙传庭的镇压下被消灭殆尽,李自成在同年十月率18骑逃入商洛山中;


    东南面的起义军中势力最大的张献忠部于四月接受熊文灿招安,仍据守谷城;


    十一月,另一支东南面的起义军罗汝才部也在均州投降,其他东南面的起义军或降或逃,农民战争陷入了低谷。】


    听到这个消息,皇帝们无一例外的松了口气。


    虽然也看不起明朝的这些操作,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就能够共情百姓了。


    他们最能共情的,当然还是皇帝了。


    现在农民起义稳了,说明皇位稳了,他们当然会松口气了。


    【杨嗣昌所提出的对清方针则是议和优先,以便腾出手来解决农民起义,


    此事由辽东巡抚方一藻和监军太监高起潜秘密进行,但因事机泄露,引发群臣反对,议和之事便被拖延,


    皇太极亦于崇祯十一年九月第五次发兵入塞,京畿告急,是为戊寅之变。


    朱由检急调洪承畴、孙传庭入援,然而依然拿清军无可奈何。


    清军长驱直入山东腹地,共攻陷五十八座城池、俘虏四十六万人畜,其中还包括了德王朱由枢,到崇祯十二年三月才从容出塞。】


    【清军此次入塞让本来明朗一些的战局有了重大影响,卢象升战死、孙传庭下狱,洪承畴调任蓟辽总督,率领陕西精锐之师在松山、锦州一线防范清军,这给濒临绝境的李自成以喘息的可乘之机。


    张献忠也利用熊文灿的昏庸,于五月再举反旗。


    九月,朱由检派杨嗣昌督师围剿张献忠,起初指挥左良玉在川东玛瑙山打了胜仗,但其后连战连败。】


    【李自成听说张献忠起兵谷城后,赶往会合,于崇祯十四年正月攻陷洛阳,杀死皇叔福王朱常洵;


    二月,张献忠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


    杨嗣昌听说洛阳、襄阳陷落、二王被杀的消息,于三月忧惧而死。


    朱由检对杨嗣昌之死感到惋惜,并未追究其责任,反而杀了被认为配合杨嗣昌不力的原任陕西三边总督郑崇俭。


    接着,朱由检以陕西三边总督丁启睿为督师,继续围剿李自成、张献忠。】


    【此时的局面虽然混乱,但基本还是可控的。


    直到崇祯十四年,内外局势急转直下,明朝加速滑向崩溃的边缘。


    河南地区自崇祯以来“竟无乐岁,旱蝗相继,灾异频仍”,崇祯十二年以后趋向严重,崇祯十四年更是发生“大饥疫”,到六月“死者无算”。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饥民加入李自成的队伍,使其不断壮大,开始被称为“闯王”,牛金星、宋献策等知识分子也投奔李自成。


    之后李自成这边是节节胜利,明朝这边是节节败退。】


    【对外,对清的战局也在恶化。


    皇太极为了入关,连年侵扰松山、锦州等辽西堡垒。


    崇祯十三年七月,洪承畴率五万人从宁远驰援祖大寿驻守的锦州,与清军激战后败退。


    崇祯十四年,洪承畴又屡次出关救援,打退了清军的进攻,但锦州仍然在清军的包围之中。


    兵部尚书陈新甲建议洪承畴率大军前往松山、锦州一带决战,歼灭包围锦州的清军,但洪承畴主张持重,反对急速进兵。】


    【我不是很懂军事,所以不知道哪个人的决定更正确。


    不过历史上朱由检本来倾向洪承畴的建议,但陈新甲坚持己见,


    再加上从宁远回来的兵部职方司郎中张若麒也报告清军粮饷不继,每天骑兵只吃两餐,步兵只吃一餐,


    陈新甲便加紧怂恿朱由检催促洪承畴出兵,朱由检同意。


    最后的结果便是崇祯十五年二月,在松山副将夏成德的内应下,清军攻陷松山,丘民仰、曹变蛟、王廷臣殉节,洪承畴被俘,之后降清。】


    投降,这件事情其实很常见。


    尤其是在打仗之中,打不过被俘虏了投降那是常事。


    每个朝代都有,甚至不值得单独拿出来提一提。


    但是投降给什么人,那还是要看一看的。


    李陵这么多年以来还有一部分人骂他,原因不正是因为他最后投降的人是匈奴吗?


    如果换个投降的对象,那可能就是刘彻单方面挨骂了。


    现在清和明朝的战斗如火如荼,而且很明显的,建立清的后金女真人和蒙古人、匈奴人一样,都是番邦蛮夷,对中原百姓那都是恶意满满的。


    虽然陈曦并没有多说什么女真人的动作,但是前面那个金做了什么他们可都是清楚的,而且那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他们也都有点了解了。


    投降金人,有点说不过去了。


    【在这之后,三月,坚守锦州的祖大寿降清,此外杏山、塔山二城亦被清军攻陷。


    战后,朱由检授意陈新甲与清朝议和,不料和议泄露,再次引发群臣反对,


    陈新甲不但不认错,还自认为有功,


    你看这就不懂事了,皇帝有问题了,你不得积极主动的给皇帝背锅,还觉得自己没错,那还能有什么好下场吗?


    朱由检在七月将陈新甲下狱,九月杀了他。


    皇太极见和议破裂,于十一月第六次发兵入塞,是为壬午之变。


    此次入塞的经过与之前几次如出一辙,清军在饱掠数月、攻陷八十八城之后,带着三十六万九千名俘虏和三十二万余头牲畜等战利品扬长而去,


    事后朱由检又杀了两位蓟辽总督范志完、赵光抃来顶罪。】


    【这皇帝怎么回事?一遇到事情就杀人来顶罪?】嬴稷无语了,【现在这种多事之秋,他不好好安抚臣子,逮一个杀一个是怎么回事?


    这么下去,还能有人为他明朝打仗吗?】


    第262章 第二百六十二个老祖宗很骄傲


    嬴稷提出了一个好问题。


    朱由检却不觉得自己有任何问题。


    这些人打不赢清军, 还让他们大摇大摆的离开,那不杀他们杀谁?


    至于官员,他大明如此人才济济, 杀了这几个,还怕没有其他的人吗?


    【老夫倒是想起来了, 这大明的皇帝是真的喜欢杀大臣啊。】刘煓摸摸胡子。


    之前陈曦就说过很多明朝皇帝杀大臣的事情,经常杀的还都是忠臣,功臣。


    确实是逐渐的让人心寒了。


    这么一想, 现在大臣们纷纷投降清军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毕竟在这边还担心一下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皇帝给推出去背锅杀了。


    【种瓜得瓜。】武士彟微微摇头,【如果是只有他一个这样,人们可能还会期待下一个皇帝, 但是从开始就这样……】


    那大臣们只有期待改朝换代了。


    有句话虽然难听,但是确实是个真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别说是给清军当俘虏了,就是给蒙古人、给之前的金人甚至是匈奴突厥等等人当俘虏的, 当叛军的难道少吗?


    只能说这些人没什么骨气, 但是明王朝历任的皇帝们肯定是要负一部分责任的。


    当然, 以皇帝们的脾气他们肯定是不会承认的,只能看在这次之后会不会悔改了。


    【昭襄王说得对, 很快报应就来了。


    随着内外两线战事的大溃败,明朝已经有了日薄西山的,朝野人心亦日渐离散。


    崇祯十六年正月初一日,朱由检照例到皇极殿接受朝贺, 而文班只有内阁首辅周延儒一人, 武班只有一名勋臣。


    朱由检命开门,进来的朝臣太少, 过了许久才陆续有朝臣匆匆赶来,凑够了百官中一半多一点的人数, 这才勉强举行了朝贺礼。】


    【当时的北京城已经流传“鞑子、流贼到门,我即开城请进”之语,


    清军第六次入塞期间,朱由检取出内帑数万,发给守城将士,每人只领二十钱,守城士兵们弹着钱说:


    “皇帝要性命,令我辈守城。此钱止可买五六烧饼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朱由检迫切渴望尽快扭转局势,下令以一万两黄金以及侯爵来悬赏李自成的首级,以五千两黄金、一品大员的官位和锦衣卫指挥使的世职来悬赏张献忠的首级。】


    【我们回头看看,朱由检是真的不想给钱吗?


    其实还真不是,朱由检可以说是明朝,乃至是整个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了。


    他曾经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参加经筵,也曾经亲自关心宠妃购买日常用品的价格,


    他绞尽脑汁地想办法给朝廷的财政减负,只是没什么脑子。


    比如关外辽东的军士闹饷,礼部侍郎周延儒跟他说不用管,应该让军士们效仿古人“罗雀掘鼠”,


    他跟自己俭朴的想法一比较,觉得很对,于是放弃拨款发饷。


    有大臣上奏,驿站这机构靡费钱粮,他也觉得正确,马上下令裁撤。


    他分不清什么是可以节俭的,什么是不能节俭的,可以说明末的农民起义前面早有铺垫,然后就是被他的节俭给催出来的。


    他自己节俭尚且可以吃饱穿暖衣食无忧,但是其他人被他的节俭可是逼得活不下去了。】


    朱由检脸色惨白。


    这还是第一次有人指责他的节俭是错的,就算是大臣们平时偶有不把他当回事的举动,但是也不敢直接这么下脸子给他呢。


    而且,他身为一个皇帝都能如此以身作则了,要求一下普通百姓和军人,有什么问题吗?


    朱由检觉得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是从天幕的说法来看,好像问题又真的有点大。


    【当然了,朱由检的节俭除了他自己本人的性格,也有被迫的成分。


    明朝传到他手中的时候,国家财政已经是入不敷出了。


    他不得不鼓励节俭,继而以身作则,


    可惜的是,他本人,包括他眼皮子底下的皇后、皇妃和子女可以节俭,他能亲眼看得到的皇宫中的用度可以节俭,


    不过官僚集团的奢侈他就无法控制住了,甚至还有其他宗室的奢靡,


    哪怕是最后自尽朱由检都没穿龙袍,但他一家人节俭终究救不了整个朝廷的财政困境。】


    自尽……


    众人听到这里的时候,多少有些唏嘘。


    虽然前面的时候听着朱由检很多举动让人生气,但是真出现了这种情况,皇帝们还是有些兔死狐悲的。


    【但是朱由检虽然已经很努力的凑钱了,情势还是没有变好。


    当时,明朝可倚仗的兵力只有陕西孙传庭和湖广左良玉麾下的兵力,


    左良玉虽拥兵二十万,但不仅不能剿灭张献忠,还四处劫掠,


    并在崇祯十六年二月威胁南京,索要军饷,朱由检只能加以安抚,却对他无可奈何。


    张献忠趁机于五月攻陷武昌,沉楚王朱华奎于长江,建立大西政权。


    李自成也在襄阳自称新顺王,初步建立政权,并且提出“三年免征、一人不杀”的口号,出现了“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


    【朱由检将力挽狂澜的希望寄托在明朝最后的劲旅——孙传庭统率的秦兵,任命他为督师,出潼关消灭李自成。


    九月,孙传庭进军河南,起初连传捷报,而皇太极的死讯也在此时传入北京,明廷洋溢着国势转危为安、“中兴”指日可待的幻觉。


    然而孙传庭先是兵败于汝州,接着战死于潼关。


    十月,李自成长驱入关占领西安,进而迅速控制了陕西全境。


    朱由检先后派余应桂、李化熙代替孙传庭,但都无兵无饷、一筹莫展。


    尽管如此,内阁首辅陈演、吏部尚书李遇知等仍安慰朱由检说“贼入关中,必恋子女玉帛,犹虎入陷阱”“欲据此为家”,完全误判了形势。】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日,朱由检到皇极殿接受朝贺之际,发现只有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在场。


    朱由检便下令鸣钟开门,很久都没人来,朱由检准备先祭拜太庙再接受朝贺,


    又发现马匹没准备好,便依然等着受朝贺,随后文武百官陆续赶来,站朝班时互相乱入,十分狼狈。


    同日,北京发生沙尘暴。


    而雄踞西安的李自成也在这一天建国号大顺,年号永昌,随后挥师东征山西,直捣北京!】


    【在岌岌可危的局面下,迁都南京之议浮上水面。


    其实说白了,就是跑路,跟宋高宗赵构从开封跑到杭州没什么区别。


    据说在上年清军第六次入塞时,朱由检就与周延儒商量过南迁,但被皇嫂懿安太后阻止。


    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三日,左中允李明睿在德政殿接受朱由检召见时,力劝南迁,朱由检也表赞成。


    他希望由重臣来牵头,不过阁臣中无一提议。


    当然,阁臣们也不是这件事不同意了。】


    【前面我说过,明朝末年的党争十分激烈,也是明朝亡国的一大原因。


    在魏忠贤还在的时候,大家的矛盾还比较专一,主要有一个更坏的人在吸引火力。


    但是等魏忠贤没了,曾经因为被东林党党同伐异、行为过激逼到魏忠贤的阉党的那些党派们也随之失势。


    而这个时候,在朱由检的支持下,东林党便开始复仇了。


    凡是反对自己的,无论你是不是阉党,就会被认为是阉党,就会被剿灭。


    这样的行为,直接造成了东林党再次的崛起,


    这一次的崛起,也代表了明朝加速的灭亡,东林党人不择手段的复仇,最终却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东林党人当时代表的是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强的利益,


    虽然也有代表平民,但是在大多数事情来说,东林党人也是加速明朝灭亡的“元凶”之一。


    在审判阉党期间,他们利用朱由检的信任,取消或者降低了许多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税种,


    只要朝堂上有人提议在沿海收取关税与商税时,一干沿海系官员就跳出来反对,理由也是冠冕堂皇——国家不能与民争利!


    当然了,这个“民”可不是普通的百姓,而是而是东林党背后的沿海缙绅士族。


    这票缙绅士族在海贸与商贸中赚钱赚得手软,当然不肯让政府来抽税。


    明朝自隆庆开关之后赚了世界多少白银,若是收税了,难道还会有这样没钱的情况?】


    【要知道,在李自成即将打入北京的时候,朱由检带头劝大臣捐款,


    这些赚的盆满钵满的大臣们一个个比着哭穷,其中包括了朱由检的岳父。


    在朱由检让他捐钱的时候,他不仅仅说自己说没钱,


    还跑去给自己的女儿,也就是朱由检的皇后哭穷要钱,转而再拿出一小部分来捐给崇祯,表示自己是个忠臣。


    当然了,等到后来李自成打入北京,这些人一个个就都有钱了,有些人甚至一口气吐出了几十万两银子。】


    朱由检冷冷的看着自己堂下的臣子:“朕倒是不知道,诸位爱卿居然如此富有啊。


    平日里让你们跟着朕节俭,还真是对不起你们啊。”


    大臣们脸色尴尬,尤其是被提到的朱由检岳父,那脸都不敢抬。


    【当然,这也是大臣们对大明没有信心了。


    他们已经看到了明王朝垮台的结果已经无法改变,因此这样的投资是不会有任何回报的。


    所以,自然就没有人愿意在这个时候给予朱由检援助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王朝更迭,皇室会有影响,对于他们这些大臣来说有什么影响吗?


    没有,重新找一个新皇帝侍奉就可以了。


    虽然这只是他们想得美。】


    第263章 第二百六十三个老祖宗很骄傲


    嬴稷提出了一个好问题。


    朱由检却不觉得自己有任何问题。


    这些人打不赢清军, 还让他们大摇大摆的离开,那不杀他们杀谁?


    至于官员,他大明如此人才济济, 杀了这几个,还怕没有其他的人吗?


    【老夫倒是想起来了, 这大明的皇帝是真的喜欢杀大臣啊。】刘煓摸摸胡子。


    之前陈曦就说过很多明朝皇帝杀大臣的事情,经常杀的还都是忠臣,功臣。


    确实是逐渐的让人心寒了。


    这么一想, 现在大臣们纷纷投降清军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毕竟在这边还担心一下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被皇帝给推出去背锅杀了。


    【种瓜得瓜。】武士彟微微摇头,【如果是只有他一个这样,人们可能还会期待下一个皇帝, 但是从开始就这样……】


    那大臣们只有期待改朝换代了。


    有句话虽然难听,但是确实是个真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别说是给清军当俘虏了,就是给蒙古人、给之前的金人甚至是匈奴突厥等等人当俘虏的, 当叛徒的难道少吗?


    明朝的东林党们:“!!!”


    他们显而易见的慌乱起来。


    倒不是慌乱他们的打算即将被皇帝知道了, 而是慌乱天幕说的难道是真的?


    如果当真不能跟新朝的皇帝打好关系……


    【南迁的事情还没有尘埃落定, 正月初九日,兵部就收到了李自成下的战书, 约定三月初十日决战于北京城下。


    朱由检召见阁臣,流泪说道:


    “朕非亡国之君,事事乃亡国之象。


    祖宗栉风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 何面目见于地下?


    朕愿督师, 以决一战,即身死沙场, 亦所不顾,但死不瞑目。”


    内阁首辅陈演、次辅魏藻德等纷纷请求代帝出征, 朱由检都不同意,最后同意由阁臣李建泰督师。】


    陈曦顿了顿,【实际上朱由检对自己真的是滤镜很重了,他总觉得自己任何问题都没有,如果有问题,那一定都是别人的问题。】


    【……就算是寡人的政儿都不敢这么说的,他到底是怎么敢的?】嬴稷十分诧异。


    刘煓嘿嘿一笑:【你没发现吗?就是这种越普通,越无能的皇帝,才会越觉得这天下都不如他,都在害他。


    也不知道到底怎么想的,承认自己的无能比让他们去死都难。】


    李昞也心有戚戚焉的点头。


    这话说的有道理,他儿子不就有点这个意思吗?


    分明大部分是要靠世民打下来江山的,但是分功劳的时候却非要打压自己这个儿子,仿佛这样就能表示自己的强大一样。


    实际上……


    也就那样吧。


    武士彟张了张口,想说什么最后却又没说。


    这话说出来就有点攻击男人的味道了,武士彟自己也是男人,多少有点不大好。


    不过他还是没憋住,过了一会儿又说:【其实就跟他们嫉妒老夫的女儿是一样的,不承认自己比不过,只会说别人有问题。】


    说完武士彟还点了点头,觉得自己这次说话,可比之前要婉转多了。


    朱世珍:【……】


    他现在什么也不想说,他现在只想给这个只知道压榨百姓的后人一个大耳刮子!


    什么东西啊都!


    他们家重八努力的把大明建立起来了,为的不就是让百姓们吃口饱饭吗?


    结果现在这帮东西,都搞成了什么?


    朱世珍可不是完全没脾气的。


    主要是他看其他人骂的都很文绉绉的,他骂的话会不会给重八丢人啊?


    这限制了朱世珍的发挥。


    否则的话,身为一个老农人,朱世珍的粗话未必比朱元璋要好听多少。


    【虽然李建泰被任命了之后,也是被朱由检十分器重的,各种乱七八糟的仪式都来了一波。


    但是没什么用,没等李建泰到达山西,山西省城太原就在二月初八日陷落。


    李自成颁布讨明檄文,内称“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要求朱由检君臣马上投降,可保荣华富贵。


    二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在宁武遭遇周遇吉的顽强抵抗,最终还是将其击败,从此入京之路畅通无阻。


    在此期间,朱由检想调辽东总兵吴三桂率关宁劲旅来京勤王,但因不愿放弃宁远以及饷银不足等问题而作罢。】


    【明廷内部围绕南迁的争议也公开化,李明睿上疏疾呼南迁,遭到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的强烈反对,斥为“邪说”,


    内阁首辅陈演亦不赞成,左都御史李邦华则提议太子和诸王先南迁。


    朱由检见南迁争议很大,便于二月二十八日表态拒绝南迁,声明:


    “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朕志决矣!”


    三月初三日,出征在外的李建泰也上疏请求南迁,


    并愿奉太子先行,朱由检召见群臣议论。


    但是这个时候依然分歧很大,光时亨甚至说太子先行是模仿唐肃宗即位灵武的故事,


    但在谈到战守之策时,诸臣集体沉默。


    朱由检先是重申“国君死社稷”,再看到诸臣集体沉默后,拂袖而起,斥责:


    “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为亡国之臣!”】


    【……都什么时候了,考虑的是逃跑。这种事情就不要说谁是亡国的了吧,两边分一分,责任都有。】嬴稷表示无语。


    你都已经开始在朝堂上讨论迁都的问题了,那就代表你也认可大臣们的决定。


    只是后面没有真正给你这个台阶下来,否则的话在提出来的时候就应该否了吧?


    在这之前北京也不是没有过兵临城下的局面,于谦那边是怎么做的,这边又是怎么做的?


    【大明江河日下,确实是到了该灭亡的时候了。】嬴子楚道。


    朱世珍:【……】


    不是,你们俩嬴家的说话能不能好听点,顾及一下别人的感受呢?


    当然了这么长时间的相处早就给了朱世珍答案,只不过现在无能狂怒一下罢了。


    【三月初四日,朱由检封辽东总兵吴三桂为平西伯、平贼将军左良玉为宁南伯、蓟镇总兵唐通为定西伯、凤庐总兵黄得功为靖南伯,其余总兵也都有升迁。


    与此同时,朱由检决定放弃宁远,征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率兵入卫,又征调唐通、刘泽清率兵入卫。


    结果刘泽清不奉诏,在劫掠临清后南奔;


    吴三桂手下虽有五千精兵,但因为要内徙关外军民,拖慢了速度;


    只有唐通的军及时赶到,被派去守居庸关。


    三月十五日,居庸关破,唐通投降。


    三月十六日,李自成的先锋抵达京郊,攻陷了昌平,焚皇陵。】


    【……农民起义的风险还真挺大的,动不动就烧人家祖坟。】刘煓忍不住道,【虽然老夫的儿子也是个混混,但是这点上还是很强的。


    王上,你家被自己人灭了门,还是老夫的儿子给你们秦朝守墓的。


    不错吧?】


    嬴稷:【……】


    怎么说呢,这个人情确实是有,但是他刘家也确实是继承了他们大秦的皇位。


    一时之间,嬴稷的感觉还有点复杂。


    不过不得不说,改朝换代归改朝换代,对人家的祖坟都不放过的就有点过分了。


    最多你拿点东西,直接烧了算是怎么回事啊?


    【寡人觉得,这李自成走不长。】


    没有长远的眼光,走到哪里都不长远。


    更何况这不是单纯的起义,这是要推翻了王朝再建立一个。


    那要考虑的东西就不仅仅是一时意气了。


    李自成:“???”


    他是个粗人,转头就问身边的人:“这老东西说话是什么意思?”


    下面的人哪敢吭气啊……


    走不长,那不就是走不长吗还能有什么说法?


    【虽然走不长,但也确实是给明朝掘墓了。


    在李自成到达京郊的第二天,朱由检上朝询问守城之策,君臣对泣,束手无策,甚至有人提出起用“逆案”中人,


    朱由检挥泪用手指在桌案上写下一行字,一个说法是“文武官个个可杀,百姓不可杀”,一个说法是“文臣个个可杀”,让东厂太监王之心看过后就抹去。


    当天,李自成的军队开始攻城,守城的三大营多为老弱病残,毫无战斗力,一触即溃。


    朱由检情绪失控,他“仰天长号,绕殿环走,拊胸顿足,叹息通宵”,大呼:“内外文武诸臣误我!误我!”】


    【三月十八日早晨,他最后一次召见阁臣,说:“不如大家在奉先殿完事”,也就是让朝臣们一起在奉先殿自杀。


    同日,李自成派已经投降的太监杜勋、申芝秀到北京城内,与朱由检交涉,


    开出的条件一说是“割地讲和”,让李自成在西北割据称王,犒饷银百万两,可协助平定其他起义军及辽东清军,但不朝觐;


    另一说是要朱由检“逊位”。


    总之,朱由检没有答应。


    当天上午风雨交加,午时雨停,李自成下令继续攻城。


    未时,外城陷落。】


    【朱由检得知外城陷落的消息后,欲召总督京营的襄城伯李国祯率三大营护驾,太监报告这些兵已经溃散,劝他快逃。


    朱由检带着太监登上紫禁城后的煤山眺望,发现北京城已经被重重围困,难以脱身,便下山回到乾清宫。


    在这个时候,朱由检做了一个决定,一个在后世提起来让人心情十分复杂的决定。】


    陈曦说着神色也跟着复杂了起来,【他先是安排太监王之心、栗宗周、王之俊带着三名皇子出宫,送到成国公朱纯臣等人那里,


    接着与周皇后等嫔妃举行最后的酒宴,要求她们自尽。】


    众人:【???】


    第264章 第二百六十四个老祖宗很骄傲


    众人先是诧异了一下, 不过很快倒是也能理解朱由检的思路。


    但凡亡国之君,待遇都不怎么样,后宫就更不怎么样了。


    甚至还有许多, 是被新朝的人给收进后宫,或者是赏赐下属。


    朱由检这个性格, 怎么可能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


    做这样的要求倒是也在意料之中。


    再加上之前明朝的开国皇帝那可是开历史倒车,把活祭又重新拉回来的。


    他的后人这么做倒是也不让人例外。


    除了他们,其他人都是随时可以抛弃或者杀掉的蝼蚁罢了。


    朱元璋也确实很欣赏朱由检的这个行为:“不错, 身为皇族,就算是要死了,也要有自己的尊严, 不能让外人折辱了。”


    马皇后:“……陛下,您最好不要再想着让活人殉葬的事了。”


    朱元璋脸上有点挂不住:“皇后,现在还不是说这个的时候。你看我们大明都快亡了……”


    马皇后叹了口气:“可是有很多诱因, 是在咱们这个时期就出现了的。陛下, 不要一错再错啊。”


    朱元璋:“……”


    他想生气, 但是想起来之前生气的时候马皇后一点不给他面子的情况,又缩了回去。


    就算他有些不满, 这个时候也绝对不是和马皇后正面掐架的时候。


    吵得过还好,吵不过在这么多大臣面前不是更丢人了吗?


    【虽然朱由检命令不了大臣们,但是后宫还是做得了一部分主的。


    周皇后回到坤宁宫就自缢了,袁贵妃被朱由检砍伤。


    随后, 朱由检怒吼着“为什么要生在我家”, 先后挥剑砍向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


    前者被砍断手臂而昏厥, 后者当场死亡,


    接着他又派人到各宫催促懿安太后及西李自尽, 反正是后宫都要死,传承香火的必须活。


    至于他自己,虽然已经送了后宫去死,但是还是要挣扎一下的,能不死就不死。


    女儿还可以再生,老婆还可以再找,自己死了那不就完了?】


    【当夜三更的时候,朱由检到提督京城内外太监王承恩住处,


    换上大帽及宦官的衣服,手持三眼铳,


    带着太监先后到朝阳门、崇文门、正阳门突围,均告失败。


    朱由检被迫与王承恩回宫,换了衣服。


    此时已是三月十九日的五更,朱由检亲自撞钟召集文武百官,但无一人入朝。


    最后,他与王承恩登上煤山,在一棵树上自缢,王承恩也相对自缢。


    据说朱由检临终前徘徊许久,感慨群臣中没人陪他,又自我安慰说群臣不知道自己行踪,然后才自缢。】


    【朱由检自缢当天上午,北京全城投降。


    李自成进入皇城,发现周皇后等女眷的遗体,三名皇子也被太监栗宗周、王之俊出卖而成了俘虏,但未发现朱由检的去向。


    折腾半天也没有保住他尊贵的皇子们,估计朱由检知道了也得从地下爬起来再气死一遍。


    于是李自成悬赏黄金万两搜寻朱由检,直到三月二十日中午,朱由检的遗体才被发现。】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朱由检死的时候,身穿蓝色道袍,披头散发,遮住了脸,


    右脚穿着袜子和红方舄,左脚赤脚,胸中背心有带血遗诏,也有说遗诏在乾清宫御桌上发现,


    所传的版本虽然各有不同,但共同点都是表达对十七年来一事无成的自责,


    强调“诸臣误朕”,最后说“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看到了吧,到死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责任都在别人身上。】


    陈曦耸了耸肩,【大明在他手上亡国虽然不完全是朱由检自己的问题,


    但是朱由检自己的问题也多的数不过来。


    只能说君是亡国之君,臣也是亡国之臣。


    手拉手一起走,谁都别想把锅丢。】


    在她说完之后,老祖宗们忍不住笑了出来。


    确实。


    明朝末年的问题太大了,积重难返是一点,但是这个朱由检也确实不是什么明君。


    许多方面来说,他确实是个好皇帝。


    比如节俭,节俭,节俭。


    ……


    当然朱由检也不是没有其他优点了,但是只有这个,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


    而朱由检本人在听到这里的时候,脸色更难看了。


    他勤勤恳恳矜矜业业努力一生,最后的评价就是亡国之君?


    天幕如此刻薄,如何服众?


    不能否认,天幕偶尔的时候还是十分有道理的,比如说他说他的皇兄荒淫无道那里。


    但是在说他的时候,就充满了偏见和妇人之见。


    “女人,果然只适合待在家中相夫教子就好。”朱由检愤愤然,“谈什么东西都是胡扯的。”


    “陛下说的没错,她们也就是适合谈一谈今日吃什么,怎么伺候夫君。其他的,就不用关心了。”


    大臣们也纷纷附和。


    因为陈曦不光攻击了朱由校这个皇帝,对他们这些大臣们也没什么好脸。


    相信不管是先人还是后人,都觉得他们崇祯朝的大臣们不是好人了。


    尤其是被天幕点名的那几个,人都不太好了。


    【其实崇祯皇帝朱由校,刚刚登基的时候做的也还不错的,尤其是处理魏忠贤那里。


    而且在处理完魏忠贤之后,朱由检一度召回各地监军太监,杜绝宦官干政,严禁民间阉割,有效地抑制了宦官势力。


    说明朱由校是知道宦官的问题的。


    在这个时候,应该继续严厉处理宦官问题,但他发现“诸臣营私诿过,罔恤民艰,廉谨者入于迂疏,贤能者好为推诿,居恒但有虚声,临事均无实济”,


    到了己巳之变时,更是“举朝束手”。


    他认为“士大夫负国家”,所以打着恢复“成祖旧制”的旗号,重新任用起宦官,宦官势力再次抬头。】


    【更大规模地起用宦官是在崇祯四年九月至十一月,主要的任命有:


    太监张彝宪总理户、工二部钱粮;


    唐文征提督京营戎政;


    王坤、刘文忠、刘允忠等分赴宣府、大同、山西监视兵饷;


    王应朝、张国元、王之心、邓希诏等太监分别被派往关宁、蓟镇东协、中协、西协监军;


    李茂奇监视陕西茶马,等等。从此,各地重镇都派有太监监军,职权在督抚之上。


    朱由检还派宦官总理户、工二部钱粮,下令为张彝宪专门建署,称为“户部总理”。】


    【凡是进言攻击宦官的文臣轻则遭到呵斥,重则被削职、遣戍。


    高弘图、金铉、魏呈润、赵良曦、王弘祖、李日辅、熊开元、周镰等均因反对重用宦官而获罪。


    崇祯朝两次招募了六千多名宦官,而据史料记载,当李自成入京时,宫中逃窜的宦官竟有七万人之多。


    虽然朱由检的目的是为了监控官员和将领,然而被派到军中的宦官虽然不懂军事,但却常常凌驾于将领之上胡乱指挥,


    这就导致军中人心涣散,军队战斗力大大下降。】


    朱由校:“……”


    他看了一眼自己任命的宦官们,心中一阵悲凉。


    他的信任,终究还是喂了狗啊!


    虽然这帮宦官不是魏忠贤,但是做的事情,也未必比魏忠贤要好到哪里去!


    【后面的各种操作就更是一路火花带闪电了。


    什么在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他不仅没有减轻赋税,反而在正税之外又加征了辽、剿、练三饷啦。


    什么让宦官对在外领兵的将领指手画脚,导致农民军和后金的军队节节胜利啦。


    什么听信谗言,杀掉了有能力的袁崇焕,使得明朝失去了最后一个可以依靠的屏障啦。】


    【所以说,不能否认,朱由检是个一心想励精图治,对政事殚精竭虑的的皇帝。


    但是他的缺点比优点更明显,作为一个末代君王,没有过人的能力,也办了许多糊涂事,这也是致命的。】


    陈曦叹息着摇了摇头:【不过这个时候,也还是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丢给朱由检的。


    因为他接受的帝国就是一个风雨飘摇摇摇欲坠的帝国,早已陷入混乱,就算是其他皇帝来也是有心无力的。】


    【更何况,朱由检自尽时候留下的那句“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确实能看出来,他也是一个比较尽责的皇帝了。


    如果说给他另一个开局,就算他不能跟他的祖先朱元璋和朱棣比肩,也绝对不会比剩下的差到哪里去。


    只是很可惜,没有这个如果。


    我们后人在评价明朝的时候,经常会说一句话: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其中前半句说的是朱棣将为了防范元朝残余势力的侵扰,将首都迁至北京,并亲自镇守边境的举动,


    后半句便是说朱由检在明朝灭亡之际,没有逃跑,没有投降,也没有苟且偷生,而是在煤山自尽,跟家国共存亡了。】


    【这也是为什么朱由检在各个部分都很有不足的地方,我们后人却还是觉得很可惜。


    因为他虽然努力的方向错了,但是他确实努力过了。


    挣扎着打了零分,和干脆放弃的打了零分那是两码事。


    你说对吧,宋徽宗、宋钦宗等等亡国之君们?】


    宋徽宗、宋钦宗:“???”


    不是,这都快说完明朝了,怎么调转枪头又冲着他们宋朝来了。


    他两人就算是做得不对,但是好歹没有直接灭了宋啊!


    这位,不是直接让人灭了大明吗?


    算起来还是他们大宋的两个皇帝更强一些啊。


    还不对他们放尊重点,以后提的时候少提!


    ……不过这个话,他们是不敢说出来的,因为自从天幕上把宋简单的说了一下之后,无论是什么事后的他们,都已经没办法命令群臣了。


    更不用说说些跟天幕对着来的话了呢……


    第265章 第二百六十五个老祖宗很骄傲


    【朱由检这个皇帝, 当的很失败的原因其实还有一点。


    在他的遗体被找到,运至东华门外,与周皇后的遗体放在一起的时候,


    “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 余皆睥睨过之”。


    身为一个当了这么长时间的帝王,居然也就这个下场,说白了真的当的挺失败的。


    不过想想朱由检那动不动就杀臣子的作风, 这个结局倒是也不算让人意外了。】


    本来听陈曦最后的话心情多少还是松散了一些的朱由检在听到这里的时候,又开始生气起来了。


    这帮大臣,这帮大臣!!!


    他恶狠狠的看着下面的大臣们:“众卿看来, 是巴不得我大明立刻灭亡是吧?”


    大臣们干笑,连道不敢,但是心里想什么, 又不会表现在脸上。


    这个皇帝, 迟早是要换的。


    天幕又不是只有他们能看到, 那什么闯王李自成在看了天幕之后,能无动于衷吗?


    说不定有了天幕这般详细的解说, 还能更快的推翻朱由检呢。


    这朱家做皇帝做的也够久了,是时候换一换了。


    姓李其实也不错,大唐的时候他们多强大啊!


    还可以叫个后唐什么的。


    至于他们,到时候在朝堂上配合一番, 那也是新朝的开国元勋了。


    而且他们也不是什么卖主求荣, 他们只是不忍百姓在朱家的统治下受苦受难。


    这天幕上到时候都得夸上一笔呢!


    【李自成在明朝太监王德化等的请求下,用较好的棺材重新收殓朱由检夫妇的遗体, 四月初三日埋在田贵妃墓中,只有太监和百姓为朱由检送葬。


    在这期间, 有二十余名文臣自杀殉国。


    其他勋戚及文武官员基本上都向李自成投降,陈演、朱纯臣还带头劝进于李自成,


    不过他们随即受到李自成的追赃拷掠,许多人在这过程中死去。】


    说着陈曦笑了一下,【我刚就说了,这些人恐怕还坐着在新朝中升官发财的美梦。


    但实际上李自成可不是什么好人。


    或者说,不是什么亲近他们大明官员的人。】


    【要知道,李自成参与起义军之前的经历,是绝对不会给明朝的官员是什么好脸的。


    他有些经历其实和朱元璋有点相似,在天启年间,陕北地区灾荒连年,官府要的赋税却分文不减。


    这导致李家的生活非常困难。


    所以李自成小时候,也曾被舍入寺庙当小和尚,名黄来僧,并给本邑艾姓地主牧羊度日。】


    【但是这还不算完,李自成十几岁丧母,不久父亲又去世。


    二十一岁那年,无依无靠的他应募到银川驿站当一名驿卒。


    不久,因无力偿还豪绅文举人的债,他曾被戴上枷锁严刑拷打,


    后来在穷伙伴的帮助下,杀死文举人,又与侄儿李过逃往甘肃当边兵。


    当时,边兵的生活也很困苦,粮饷不足,军官又贪污、克扣军饷,兵士经常挨饿受冻。】


    【明朝末年的驿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朱由检在崇祯元年的时候对驿站进行了改革,精简驿站。


    李自成因丢失公文被裁撤,失业回家,还欠了债。


    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缴不起举人艾诏的欠债,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


    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


    后由亲友救出后,年底,杀死债主艾诏。


    接着,因妻子韩金儿和村上名叫盖虎的通奸,李自成又杀了妻子。


    两条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问,吃官司不能不死,于是,就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二月到甘肃甘州投军。】


    【当时,杨肇基任甘州总兵,王国任参将。


    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国提升为军中的把总。


    崇祯二年冬,后金兵大举南下,京师吃紧。


    为了保住北京,朝廷急调四方军队赴北京防守。


    甘肃边兵李自成所在部队随参将王国向京师进发,途经金县的时候,兵士们要求发饷,参将王国却克扣不发。


    于是,在榆中参将王国和当地县令被杀,兵民发动了兵变。】


    这一系列的事情,说一件明末众臣的心里就被锤子敲了一下。


    这李自成和他们大明的官员,这一下下看起来那全是血海深仇啊!


    对自己的老婆,债主都是那样了,你还指望这样的人对前朝的官员有什么怜悯吗?


    众臣一下子白了脸,这下完全不想着在新朝立功了,能保住本朝的官位就不错了。


    他们开始前所未有的团结,希望明朝继续存活下去。


    “陛下,这个李自成不可放任啊!”


    “陛下,应该趁着李自成还没成气候,先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


    “陛下……”


    “陛下……”


    朱由检从来没感觉过自己的存在感如此之强,对大臣们的威严是这么足。


    但是他也清楚的知道这是为什么。


    他们并不是真的臣服自己,真的觉得自己可以决定什么,而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罢了。


    ——如果是李自成当皇帝的话他们已经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了。


    朱由检冷笑道:“既然如此,国家军费缺失,众位爱卿……”


    大臣们:“……”


    好嘛,兜兜转转话题又回来了。


    但是这次为了明朝能再延续一点,他们还能继续在百姓身上作威作福,这钱他们是不得不出了!


    “陛下放心,臣等便是吃糠咽菜,都要给我大明筹措出军费来。”


    朱由检心中继续冷笑。


    天幕可说了一点他们最后到底掏出了多少钱,虽然没有一个个点,但是朱由检心中多少也有些底了。


    你们给的数量不够,那可不容易过去啊。


    【不过李自成成功的速度太快了,他也没有像朱元璋一样去学习。


    一开始的时候他还能约束士兵,在入北京之初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


    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


    但从二十七日起,农民军开始拷掠明官,四处抄家,


    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吏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


    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棱,用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


    【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


    “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比,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


    “牵魏藻德、方岳贡、丘瑜、陈演、李遇知等,勋戚冉兴让、张国纪、徐允桢、张世泽等八百人追赃助饷。”


    谈迁《枣林杂俎》称死者有1600余人。


    李自成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


    朱元璋微微皱眉。


    虽然此人是他大明王朝的掘墓人,但是他的经历,着实是让朱元璋有几分欣赏的。


    尤其是他也在寺庙里面待过。


    但是现在这么看,此人还是不配和他相提并论的。


    目光短浅,不堪大用。


    【李自成身边之人,大都也是下层失意之人,如牛金星、宋献策、李岩等人。


    他们有一点点文化,但其墨水不足以为朝廷所用,可偏偏李自成重用他们。


    所谓失意之人,自然没有为朝廷出谋划策过,


    他们因为长期生活在江湖民间,不仅缺乏带兵打仗、没有任何治国经验,这也导致了他们视野狭隘,不能够全国形势走向。


    所以李自成攻入北京,把朱由检逼死之后没多久,便想要招降边将吴三桂。】


    【别人招降是给人给钱给地位,但是李自成是跟人家抢爱妾。


    后世盛传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典故,虽然里面不乏骂他为了一个女人让满清入关,


    导致这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变成了少数民族统治的。


    所以吴三桂被戳着脊梁骨骂了几百年,但是李自成也因为吴三桂的背刺,很快被清军消灭。


    最后李自成被清军追赶的满世界乱跑,然后死在了湖北。


    大顺就这么没了。】


    李自成:“……”


    所以他折腾了半天,最后还是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不说,还死掉了?


    那他还折腾什么啊!


    【而在这之后,清军入关,明朝实质上就这么灭亡了。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朱由检死了,他的儿子们也没了,但是明朝还有很多宗室啊!


    比如福忠王朱常洵之子,明神宗朱翊钧之孙朱由崧就没死。


    他逃至淮安,被凤阳总督马士英等拥立于南京监国,继承称帝,建元弘光。


    为了和正经的明朝区分,再加上因为这边的政权是在南方,所以在朱由检之后的明朝又被称之为南明。


    朱由崧在位期间,奉行以镇压农民军为主的反动政策,幻想与入关清军议和。


    又重用马士英、阮大铖,排斥史可法等,政局因此动荡。


    弘光元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朱由崧在芜湖被俘,次年,被杀于北京。】


    【然后宗室朱聿键在郑鸿逵、郑芝龙、黄道周等人拥立下,于福州称帝,改年号为“隆武”。


    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金声、杨廷麟、何腾蛟等人抗击清军南下,


    收编李自成农民军余部,多次出兵北伐,曾收复了安徽旌德、宁国等失地。


    但主要依靠郑芝龙、郑成功父子的军队,郑芝龙拥兵自保,无心抗清,北伐最终失败。】


    【但是这边有个稍微出息一点的,那边就会有个拖后腿的出来。


    浙江鲁王朱以海政权为了争明的正统,和隆武政权互相倾轧,也消耗了北伐的实力。


    隆武二年,清军进攻福建,郑芝龙降清,


    同年八月,朱聿键被俘,后绝食而死。


    朱聿键是一位明朝后期难得胸怀恢复大志的君主,具有精史事,洞达古今,好读书,俭朴爱民等许多优良品德。


    只是可惜,被内斗拖了后腿。】


    【在他之后继位的,是朱翊钧之孙,朱由检堂弟朱由榔。


    隆武二年,他在广东肇庆就任监国,建立永历政权。


    同年十二月,佟养甲、李成栋统领的清军攻入广东、占领广州,维持不到一个月的南明绍武政权灭亡,随即继续向肇庆推进,朱由榔逃往广西梧州。


    此后直至永历六年,朱由榔持续在广西、湖广、云南各地流亡。


    同年,朱由榔被原大西军张献忠部将孙可望迎至贵州安隆千户所城中。


    从此,永历政权完全被置于原大西军控制与监管之下,朱由榔形同傀儡。】


    【“十八先生案后”,朱由榔意欲逃离安龙,秘密与李定国联络。


    永历九年,在李定国护送下逃至云南。


    永历十二年,吴三桂率领的清军兵分三路进攻西南,夺取贵州、云南,朱由榔再次出逃,在云南各地流亡,朱由榔在李定国护送下逃至缅甸。


    永历十六年,朱由榔被缅甸国王莽白献给吴三桂。


    同年,在昆明被绞死,葬于贵州都匀高塘山永历陵。


    南明至此,也跟着灭亡。】


    【最后还有一支明朝的势力,那边是在更南的郑成功部。


    郑成功在南京之战失败后退回金厦,率军攻占了荷兰占据的台湾,定都东宁。


    明郑在政治上以明朝之一部自居,奉南明永历帝为正主,以永历为年号,但实际统治者为延平郡王郑成功。


    郑成功抵台约一年后便即亡逝,延平郡王之位续传郑经。


    郑经接位后,持续西进。


    在三藩之乱爆发后,继承郑成功于台湾建立政府体制的延平王郑经,接受靖南王耿精忠请援,率军由台湾西渡福建。】


    【回台后,郑经无心政事,听从陈永华上议,令郑克臧为监国以处理国政。


    翌年,郑经因病去世于台湾台南,本遗命监国郑克臧继任政权,


    但郑克臧遭冯锡范、刘国轩等人袭杀、改拥郑经年仅12岁次子郑克塽继位。


    之后,清康熙帝命施琅进攻明郑。


    施琅大败刘国轩攻克澎湖,给台湾造成战略威胁,最终郑克塽剃发降清,明朝宁靖王朱术桂携五妃自杀殉国,最后一股抗清势力覆灭。


    明朝在这之后彻底成为历史。】